诗人杨牧去世 台湾杨牧诺贝尔文学奖竞争者

台湾著名诗人杨牧3月13日于台北国泰医院辞世,享年80岁

台湾“中央社”称,杨牧近年身体不佳,呼吸系统与心脏皆有状况,前几天身体恶化住进加护病房。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特聘教授须文蔚表示,杨牧上礼拜送进加护病房就昏迷,没有清醒过来,过世时十分安详。另据台湾《联合报》报道,杨牧遗孀已向友人发简讯告知。

杨牧原名王靖献,1940年生于台北花莲。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,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·安格尔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“国际写作计划”诗创作班,获艺术硕士学位,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、白先勇、王文兴等,这些人日后共同引领了台湾文坛。

杨牧自十六岁开始写作,逾半世纪的创作生涯,累积出无数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,并曾分别于北美、台湾、香港等地任教,长期从事教育工作,身兼诗人、散文家、翻译家与学者多重身身份。作品译为英、韩、德、法、日、瑞典、荷兰等文,获吴三连文艺奖、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(其中,马悦然翻译《绿骑:杨牧诗选》[Den grone riddaren]中文、瑞典文对照版,荣获2011年瑞典皇家图书馆书籍艺术大奖),影响后进无数。 其代表作有《柏克莱精神》、《搜索者》等,以及文学自传《奇来前书》、《奇来后书》。作品曾被译为英文、德文、法文、日文、瑞典文、荷兰文。译著有《叶慈诗选》、《英诗汉译集》等。

在台湾现代诗坛,杨牧被认为开创了新诗中的婉约派。1972年以前,他以笔名“叶珊”在《现代诗》、《蓝星诗刊》、《创世纪》、《野风》等诗刊发表作品,这一时期,他钟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,诗歌风格浪漫抒情。

在爱荷华“国际写作计划”诗创作班学习期间,杨牧开始关注爱尔兰诗人叶芝。叶芝将现实与神话、历史与传奇、抒情与反思融为一体的创作方式,广阔的涉猎、深厚的积淀与复杂精巧的构思,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1972年,他更改笔名为杨牧,诗风从此多了一份关切现实的雄浑沉郁。

1966年在爱荷华获得艺术学硕士学位以后,杨牧进入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,师从著名学者陈世骧,专攻上古和中古汉诗。自此,在他的诗歌中能看到大量的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化用。

在1977年出版的一本诗歌合集中,编者如此介绍:“杨牧是位‘无上的美’的服膺者,他的诗耽于‘美’的溢出——古典的惊悸,自然的律动,以及常使我们兴起对古代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”。

学者奚密也曾指出,自然、中国古典文学、西方古典文学和音乐,共同构成了杨牧的美学核心。

2013年,杨牧将诗作版权授权给《中国新诗百年大典》,那是他第一次授权给大陆正式出版。2015年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《杨牧诗选1956-2013》,收录了杨牧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,其中包括梁文道力荐的《有人问我正义和公理的问题》。

对于杨牧来说,诗歌是向灵魂深处探索的孤独体验。在《杨牧诗选1956-2013》的代序里,杨牧写到自己一日在北美洲一大岛中央山地被自然的威力撼动,又被古典诗赋所侵扰,然而决意排除一切外物回归自我的奇异经验:

“我自忖此刻獨自一人,果然誰也不知道我在什麼地方,誰也找不到我了,在雪花六出飄舞的異域荒山:完全自由,完全獨立。良久打開車門踱出,則天地遠近澒洞寂寞了無聲息。山嶺逐漸現形,早雪俄然停止,浮雲詭譎,紛紜舒卷。許多古典詩賦的形象和節奏不斷湧向心頭,須臾又仿佛天籟賁起,化為長歌,綿亙納入無垠時空之外,提醒我須趕快準確誠實地索引,使用,讚頌。然而我還是決定,這一刻的體驗悉歸我自己,我必須沉默向靈魂深處探索,必須拒斥任何外力的干擾,在最真實,震撼,孤獨的一刻,誰也找不到我。”

2014年,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杨牧的两本散文集《奇来前书》《奇来后书》。前者被看作杨牧的早期文学自传,后者在时序上衔接《奇来前书》之结构,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,却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,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,笔法翻复、文类跨界,为汉语散文中的珍品。

正如奚密所言:“杨牧是一位勇敢的革新者,一位杰出的艺术家。他深入中西方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艺术等领域,赋予其作品的多样性与深度,在现代汉诗史上可谓无人能及。”“他潜心中文,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出入自如。

凭借从文言到口语的修辞,灵活而复杂的句法,以及横跨沉思与戏谑、热情与绝望之间的和语调,他已然创造了一种幽微、绵密、感性的抒情语言。”

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 左手网 立场

喜欢就转发朋友圈吧!

你的每次转发朋友圈,我都认真的喜欢!!!

发表评论

左手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