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则报道让多个家庭再起波澜 技术加持寻亲路 这么近又那么远

  前段时间,本报《无锡的亲人,你们在哪里?》报道了一位生活在苏州的金忠妹老人,非常渴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无锡的亲人。这则信息引发了众多离散家庭和寻亲志愿者的关注,现今的寻亲手段是否发生了变化?近日,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。

  回响

  一头卷发的她 就像我家小妹

  金忠妹已年过六旬,1957年被从无锡抱走,如今养父母均已去世。她有着一头弯弯的卷发,报道中还附上了现在和小时候的照片。寻亲消息刊出后,在一些读者家庭里激起了波澜。市民张女士来电表示,金忠妹的脸型和她家人很像,自己的母亲也有一头卷发。当时家里困难,兄弟姐妹也多,就把妹妹送了人。如今父母已不在世,有一个兄弟也已去世两年。这个妹妹是1960年左右送到苏州的,当时收养的家庭住在留园一带,他们曾去找过。听说妹妹又被人转手送到了其他家庭,几年前还曾托苏州电视台找过,也没有音讯。从送养年份来看,尽管金忠妹的信息与之有些差距,但他们还想问一问。

  市民黄先生和家人同样对金忠妹的这头卷发非常关注,他们家几个人都打电话来认亲。黄先生表示,他们家的人全是卷发,自然卷成大波浪,像理发店里烫染过的。金忠妹的长相也和家中的小妹非常相似。他介绍,寻找的妹妹是1957年送人的,那时出生没多久。他们牵挂了63年,每年都会参加各种“寻亲会”。如今父母已不在世,但大家还是想着能找到亲人,圆个团聚梦。

  日前,记者又拨通了金忠妹的电话。她表示,这两户家庭都和她取得了联系,有一户还和她一样,在寻亲志愿者的帮助下进入寻亲基因库进行比对。但经过20多天的等待,志愿者表示,没有比对成功,这让她略感遗憾。

  团圆

  时近时远的 离散者梦想

  这则寻亲信息,也引发了市民华女士的回忆。她的生日是1963年2月15日,养父母在当年9月1日从钱桥育婴堂将她收养回家。养母告诉她,当时她身边有一个牌子记录了日期,是生日还是遗弃的日子,语焉不详。“身上没有胎记”,华女士从小隐约从邻里的口中了解到自己并非养父母所生。她说自己小时候头上经常会生天疱疮,涂点紫药水就好。有人说,这种病有家族遗传性,也许是父母留给她的印记之一。现在养父已去世,养母还在。有时,她看到报纸上的寻亲故事,心头会一动,但却从来没去找过,觉得难度太大。

  另一位张女士居住在市中心,养父母都曾在政府机关工作。16岁时,养父去世,养母含辛茹苦将她抚养成人,并帮她带大一双儿女。熟悉她的邻居表示,被养父母领回时她已2岁多,说话带着苏州口音,估计是苏锡交界一带的人。“母亲没有妊娠纹,肯定没有生养过”,张女士说,她其实很清楚自己的身世,但母女俩谁也没挑破过。2001年养母去世,她就开始了寻亲之路,找了差不多10年。在无锡市儿童福利院,她查到了自己的一些信息:1960年1月15日生,1962年9月18日从安镇养老院送来。这里还有她养父母的领养签名。她也做了基因检测,但目前没有比对成功。她对亲生父母是否在世心存担忧,不知道自己的同胞姐妹或兄弟是否会像她一样寻找失散的亲人。因儿子在美国,她还和儿子在国外进行了基因检测,数据显示库内有一些人的基因与他们家有远房亲戚关系。儿子曾根据这些信息写信到基因采集机构,希望能得到这些“远亲”的联系方式,但迟迟没有回应。

  助力

  民间志愿者 “艰难尝试”

  这段时间,靖江的寻亲志愿者沙先生也来求助于本报,想寻找一名出生于1987年2月21日(农历)的女士,这名女士有可能曾住在夏家边一带。沙先生说,女士的亲生父母已采血入库。但在他看来,难度仍然很大,“也许她知道自己是抱养的,但才三十多岁,养父母尚在,一般不会主动寻亲”。

  “寻亲大姐”吕顺芳表示,到目前为止,她经手寻亲成功的共有300多对,这还不包括一些没有告知的寻亲家庭。以前寻亲会有信物,比如一件小棉袄,也有的是孩子身边有张出生年月的小纸条,但现在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,寻亲也越来越难。

  吕顺芳这些年致力的对象主要是上海孤儿。这一人群其实并非只是上海籍的孩子,多为1960年至1963年间被留在常州、无锡、苏州和上海一带城市,之后又被转移至华北地区的大量弃婴,有人估计总人数当在万人以上。吕顺芳介绍,当时这些孩子由各个城市保育院的阿姨带着,沿着铁路线一路放下,交由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,甚至远到东北的沈阳、辽宁、抚顺等地的民政部门,再送到各个家庭。“这些孩子父母都要90岁上下了”,吕顺芳表示,如今找到的可能性会更加渺茫。

  手段

  线下寻亲会减少 基因寻亲成共识

  吕顺芳今年原本想办一场线下寻亲会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发现线下寻亲会远不如基因寻亲科学,不能再依靠传统的寻亲方式。这也是近些年,一些寻亲者发现大规模现场寻亲会越来越少的原因。吕顺芳表示,长得像的不一定是亲人,基因寻亲则更加靠谱。

  现在,全国已有很多家可做基因检测的公司,检测费用从数百元到千余元不等,但彼此之间数据并不共享。寻亲者相当困惑,总不能到所有寻亲库里都去做一次采血。吕顺芳表示,民间的基因库有其局限性,当父母和子女双方都有愿望寻找时,才能相遇。这和国家的权威基因库是互不相通的。这也是出于对个人隐私和伦理的考虑。比如一个被遗弃的私生子,有的母亲就不希望相认。

  据了解,现在的技术,可以与父母之间进行亲子鉴定,父母过世的话,也可以和兄弟姐妹之间进行基因对比。有工作人员介绍,与父母比对快些,10个工作日就成,而同胞手足比对会慢一些,可能要20个工作日。

  观察

  在有生之年 了一桩心愿

  无锡市儿童福利院,常会接待来自不同地方的寻亲者,本人可查询自己的信息。有时孤儿的档案里只有一行字,并不能对当事人有所帮助。负责人陈国梅表示,东西方收养文化有很大的不同。中国人收养孩子,多是因不孕不育等原因,更愿意收养一个健康的孩子,孩子的身世也要瞒上一辈子。而涉外收养的一些孤儿,养父母并不回避两者并无血缘关系的现实,甚至陪伴孩子来国内寻亲。

  寻亲结束,不少人还会沿着原有的轨迹生活。查美芹(化名)去年通过种种努力,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儿子。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想像的那样亲昵。她安慰自己说,只能当成有生之年,完成了一桩心愿。

  陈国梅认为,对很多寻亲者本人来说,这是个心结,想要知道哪些人给了自己生命,自己的栖居地何在,这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过程。西方认为寻亲也是感恩教育的一种。

  其实,大部分孩子成年后都会知道自己的身世,也渴望找到父母,知晓人生来处。也有人说,寻亲,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种自我修行,无论成功与否。 (晚报记者 黄孝萍)

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 左手网 立场

喜欢就转发朋友圈吧!

你的每次转发朋友圈,我都认真的喜欢!!!

发表评论

左手网